2008年2月27日 星期三

西非音樂!?

最近在看一本關於爵士樂歷史的書,裡面有幾段很有趣,在這說嘴一下..
爵士樂的前身就是所謂的散拍音樂,而什麼是"散拍",就是原本是重音的拍子變成弱拍,弱拍的則變成重拍,然後節奏就變不一樣。
"這樣的節奏是起源於西部非洲黑人的獨特節拍"(書上說得!!wow!!)

插撥個故事:
在1950年,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為了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,送了一組抽水馬達給奈及利亞的村莊,那村莊沒有電,所以要燒柴啟動。
馬達啟動就有水了,村民真的很高興!
這時聯合國的人發現一件事,就是村莊有什麼活動,大家就會圍在馬達旁唱歌跳舞。
在好奇的詢問下,原來是村人認為抽水馬達的節奏很迷人。這些村人的耳朵特別靈敏,可以分辨每一圈馬達轉動聲的不同,
覺得這節奏複雜又美妙,而能跟著一起玩音樂。
正因這些黑人對節奏的敏感,所以爵士樂一開始就有所謂的複式節奏,也就是一首曲子有好幾個節拍在進行。
(再一次wow!!誰的耳朵可以聽出複雜的馬達聲,還能"一起玩音樂"!!)

30年代,爵士樂發展到的一種技法,疊句(Riff),是從“呼喊與回應(Call and Response)“的方式衍生出來的。

這讓我有很大的體會,因為玩非洲音樂,就不能只會打djembe。你不只是要懂djembe群,更要會聽dunun群的點,
假如你想當個solo手,更要會聽djembe與dunun的對話。因為你可能這次要插djemb1的點,跟它對話,
也許下次要插sangban的點,跟它對話。

想到這,我就在想,我不是黑人,沒有天生的節奏律動,也沒有那樣的環境,但我喜歡音樂,喜歡爵士的即興就如非洲音樂的自由!
所以想要把djembe練好,而要練好,也就只能一直聽,一直試,一直打了!

真的,要進步,也就只能自己創造一個環境了!


書籍內容取材自"爵士樂的故事/黎時朝、張清治 著"

沒有留言: